香港島 Hong Kong Island
-
堅尼地城 Kennedy Town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位於香港島的西端,屬於中西區,也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堅尼地城的名稱取自香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任期從1872年到1877年。堅尼地爵士在任期內積極改善香港的治安。除了提出增加警察薪金和改善工作環境和擴大了華人警隊之外,他還參與了多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開燈塔和大潭水塘等。 堅尼地城南面有摩星嶺,北面面對卑路乍灣,西邊隔著硫磺海峽與大小青洲相望。因其地理位置坐落於港島西面的關係,堅尼地城是船隻進出香港的必經之地。並設有炮台和哨站,以保護進出港口的艦隊以及物質運送的通道。除了作爲維多利亞港的西部咽喉之外,在19世紀中期,堅尼地城沿岸有許多碼頭和倉庫,而且有不少厭惡性措施都建於此,其中包括屠房、疫症醫院、焚化爐及殮房等。雖然早期的堅尼地城是一個繁忙的貿易和工業區,但基於這些厭惡性措施的影響,這裏仍然是一個相對較為擾民的地區。 隨著城市發展需求的改變,堅尼地城內的許多擾民設施,如屠房和焚化爐,在1990年代逐漸關閉。同時,由於港島其他地區土地開發的限制,政府在卑路乍灣進行了新的填海工程,使堅尼地城從工業區轉型成爲一個位於西環的住宅區。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現今的堅尼地城除了是一個充滿街坊和本地特色的社區之外,近年在小紅書上受到大陸遊客的喜愛,成爲香港西面一個熱門的打卡景點。 遊客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前往堅尼地城,最方便的選擇是搭乘港鐵港島線到堅尼地城站直接抵達該區的中心,也可搭乘多條巴士路線,如101、23和54號造訪堅尼地城。另一個獨特的選擇是搭乘香港電車,從筲箕灣或港島其他地區抵達堅尼地城,透過搭乘電車去感受香港百年的歷史。
-
西營盤 Sai Ying Pun
西營盤是香港島中西區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名字「營盤」來自英文中的Military Camp,亦指當年英軍登陸香港島的地方正是西營盤一帶(今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由於西營盤位於半山上,故此很多人對於這裏的第一印象都是西邊街、東邊街一帶的「長命斜」。除了有著豐富的歷史外,西營盤獨特的懷舊氣息也吸引了不少cafe和藝術家進駐。 西營盤東接上環,西至石塘咀,南邊為維多利亞港,北面則是半山區。這個地區的街道佈局呈目字形,因而成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和學校區之一。這裏地勢較為陡峭,建築物多依山而建,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該地區的南界為般咸道,東界為上環,西界則延伸至石塘咀,具體範圍大約從嘉安街到威利麻街。由於其靠近海邊,歷史上曾是貿易重地,並且在香港開埠初期成為英軍的軍營所在地。 西營盤的歷史悠久,早在1841年1月26日,英軍便在這裡登陸,當時的西營盤是一片荒蕪。這個地區最初被視為郊區,主要以軍事用途為主,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區。在1850年代,由於中國戰亂導致大量華人移民湧入香港,西營盤開始發展成為一個新市鎮。當時的殖民政府意識到需要為這些新移民提供更完善的社區配套,因此開始規劃這一帶的街道和建築。西營盤的街道佈局呈目字形,反映了政府對於城市規劃的重視,並且在1857年被納入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 隨著社區人口的增加,西營盤逐漸成為醫療和教育的重要中心。1894年鼠疫爆發後,政府積極興建醫院和學校,以應對公共衛生危機。該地區成為多所知名學校的所在地,如英皇書院和拔萃男書院等,同時也建立了多家醫療機構,包括舊贊育醫院和國家醫院。進入20世紀後,西營盤經歷了多次重建與改造,尤其是在1990年代以來,隨著地鐵及其他交通設施的開通,該地區的社會結構和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雖然新舊交替帶來了現代化的便利,但也引發了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關注。
-
上環 Sheung Wan
上環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和永和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中,面對維多利亞港,與中環相鄰,是商業和文化中心。上環的歷史可追溯至1843年,當時這裡是華人聚居的主要地區。隨著香港的開埠,上環逐漸發展成為商貿中心,其名稱源於當時的地理劃分,指的是「上」於「中」環的位置。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軍在水坑口登陸,以及1894年鼠疫疫情的爆發,促使政府進行大規模清理和重建。 自1843年起,隨著英國對香港的統治開始,華人逐漸在此定居,形成了獨特的社區。這裡的商業活動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海味和中藥貿易方面,成為了這些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文咸東街和文咸西街被稱為「南北行」,而德輔道西則是海味和鹹魚的集散地,現在則是成爲了香港著名的「海味街」。由於是華人聚居地的關係,有不少中式傳統廟宇以及建築坐落在上環,包括著名的文武廟以及廣福義祠,是當時香港開埠初期華人生活的重要見證。 上環中西合璧的特色充分體現舊香港的生活風貌,是了解香港特色必定造訪的地方之一。現今上環有不少從舊建築改建而成的景點,包括PMQ元創方(前身爲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位於太平山街的PoHo區、以及孫中山紀念館(前身爲甘棠第的宅第),在探索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代創意的活力。
-
中環 Central
中環是香港的重要商業及政治中心,位於香港島的北岸,對面是九龍的尖沙咀,背靠高山,前有深水港,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天然的貿易和軍事基地。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中環迅速發展,成為殖民地政府的行政中心,並設立了多條主要幹道,方便商業活動的進行。隨著城市的擴展,中環逐漸形成了以金融、貿易及服務業為主的商業格局。 中環的名稱源於19世紀時期香港華人對北岸城區的俗稱「四環九約」中的一環。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由於其優秀的地理位置,中環迅速發展成為軍事和行政中心。隨著城市的擴展,中環逐漸成為商業活動的核心。隨著土地不敷應用,政府在1887年至1891年間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使得中環能夠容納更多的商業設施。1970至1980年代,中環進入全盛時期,大量摩天大廈相繼落成,包括各大銀行總部,進一步鞏固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環擁有多個引人入勝的觀光景點,其中大館、中環街市、中環半山扶手電梯及香港摩天輪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地點。 大館位於中環核心地帶,由三組法定古蹟組成,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經過活化後,大館成為一個融合歷史與藝術的文化空間,內有多個展覽和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和遊客。 中環街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最早建於1842年,現在的建築於1939年落成。經過翻新後,中環街市重新開幕,成為一個集購物、美食和社區活動於一身的新地標。市場內有超過100個零售店舖和食肆,提供新鮮食材及各式美食。街市保留了原有的設計元素,如水磨石主樓梯和復古紅燈,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打卡。此外,市場內還設有綠化休憩空間和社區表演場地,是本地居民與遊客交流的好地方。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扶手電梯,全長超過800米,連接中環與半山區。這條扶手電梯於1993年啟用,不僅方便居民日常出行,也是熱門旅遊景點。扶手電梯系統由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行人道組成,每天根據高峰時段調整運行方向。乘坐扶手電梯時,遊客可以欣賞到中環繁華街道的美景,是體驗香港城市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 香港摩天輪位於中環海濱,高60米,自2014年開放以來已成為香港的一個地標。摩天輪提供壯觀的維多利亞港景色,是情侶和家庭遊客喜愛的打卡熱點。每次乘坐摩天輪約15分鐘,可以欣賞到不同角度的香港美景,尤其是在黃昏或夜晚,更能體驗到浪漫氛圍。 無論是歷史愛好者、藝術追尋者還是家庭旅客,中環都能提供豐富而多樣化的體驗,成為香港旅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金鐘 Admiralty
金鐘位於香港島的中西區,東接灣仔,西連中環,是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金鐘具體位置是在中環以東和灣仔以西,被紅棉道、堅尼地道及軍器廠街等主要街道所界定。金鐘是香港的交通樞紐之一,擁有港鐵金鐘站,並且多條巴士和小巴路線在此交匯,使得前往其他地區十分便利。 金鐘的英文地名「Admiralty」有海軍部的意思,也代表著這裏曾是英國皇家海軍基地所在地,設有如兵房、指揮官邸等多個軍事設施。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軍撤離及海軍基地的遷移,金鐘逐漸轉型為商業和政治中心。 金鐘地區擁有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包括太古廣場、高等法院大樓和香港政府總部。太古廣場是一個綜合性商業物業,於1988年落成,包含多座辦公大樓、五星級酒店和高端購物中心,是香港的時尚地標之一。該廣場連接港鐵金鐘站,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多樣化的購物及餐飲選擇。高等法院大樓位於金鐘道38號,作為香港的主要司法機構之一,這座建築具有現代化的設計,承擔著重要的法律職能,並確保法院的運作和安全。香港政府總部自2011年啟用以來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中心,位於添馬道2號,建築風格現代,設有多個政府部門辦公室,是政策制定和行政運作的重要場所。這些建築不僅是金鐘的重要地標,也反映了香港的商業繁榮和政治運作。
-
山頂 The Peak
太平山,又稱山頂,是香港島的最高峰,海拔552米,位於中西區的西部,是香港的重要地標和旅遊景點。山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因為其涼爽的氣候,成為了富裕人士的避暑勝地。1867年,香港總督麥當奴爵士在此建立了避暑別墅,隨後吸引了許多外籍人士和上層社會人士定居。1888年,山頂纜車開通,使得上山變得更加便捷。1904年起,居住在山頂的權利被限制為外籍人士專有,但這項禁令於1947年被廢除。直至現在,山頂仍然是香港的高檔住宅區之一。 香港山頂有很多特色景點,還有絕佳的維多利亞港海景拍攝地點。凌霄閣(Sky Terrace 428)是香港最高的戶外觀景台,海拔達396米,從這裡可以俯瞰到壯觀的維多利亞港全景。凌霄閣內部亦設有設有商店和餐廳供遊客購買紀念品以及享用美食。你亦可以在山頂廣場(The Peak Galleria)找到如中菜、意大利菜和西式餐點等各樣美食,順便在商場的戶外平台上觀賞山頂的美景。 搭乘山頂纜車前往山頂是許多人遊覽香港的必經之路,不僅能夠從高處眺望壯麗的維多利亞港景色,還能享受獨特的旅程。旅客可以從中環的花園道山頂纜車總站出發,纜車沿著陡峭的路軌緩緩上升。隨著纜車的攀升,窗外的摩天大樓似乎在快速倒退,令人驚嘆的城市景觀也隨之展現。整個旅程約需8至10分鐘,保證讓您留下難忘的回憶。
-
灣仔 Wan Chai
灣仔是香港島北岸的一個重要區域,位於灣仔區的西部,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這裡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和文化中心之一,與繁忙的紅磡海底隧道相連,並透過告士打道與金鐘、銅鑼灣等地區相接。在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當時的港英政府將港島分為上環、西環、中環和下環四個部分,而下環則是如今的灣仔。1881年,根據地方民俗,港英政府正式將下環命名為灣仔,意指「小海灣」。早期的灣仔海岸線位於現今的皇后大道東附近,當時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在此定居,而洪聖廟則是當地南方漁民供奉海神的重要場所。 隨著城市的發展,灣仔經歷了多次填海工程,從19世紀末開始,海岸線逐步向北推移。這些填海工程不僅改變了地理面貌,也吸引了大量居民和商業活動。灣仔在20世紀中葉成為香港重要的商業區,並且在1997年回歸前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建設標誌著這一地區的繁榮發展。灣仔曾經是日本佔領期間的主要聚居地,當時被稱為“小東京”,並且在二戰期間是軍事重地。今天的灣仔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景點,例如洪聖廟、藍屋及舊灣仔街市等,每個地方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與歷史背景。遊客可以透過搭乘港鐵至灣仔站或乘坐多條巴士和電車輕鬆前往這裡。灣仔不僅是商業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吸引著各地遊客來探索其獨特的魅力和歷史遺跡。
-
銅鑼灣 Causeway Bay
銅鑼灣位於香港島的北岸,是一個繁忙的商業和娛樂區。它與多條主要幹道相連,包括告士打道和維園道,這些道路連接了中環、灣仔及東區,方便交通流通。銅鑼灣的名稱源於其昔日海岸線的形狀,像一個銅鑼,因此得名。該地區在18世紀曾被稱為鹽船灣,並且隨著填海工程的推進,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商業中心。 銅鑼灣以其購物天堂而聞名,是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地區,僅次於紐約的第五大道。這裡擁有眾多大型購物中心,如時代廣場、崇光百貨及利園等,還有各式各樣的餐飲選擇和本地特色小吃。維多利亞公園是該區最大的綠地,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場所。銅鑼灣同時也是文化交融之地,擁有天后廟等歷史景點,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