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 Kowloon
-
油麻地 Yau Ma Tei
油麻地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屬於油尖旺區,北接旺角,南界官涌,東面為何文田及京士柏,並與尖沙咀相連。主要幹道包括彌敦道、上海街和窩打老道,使得油麻地成為交通樞紐。這個地區以其獨特的市井文化而聞名,尤其是廟街夜市,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品嚐地道小吃和購物。此外,油麻地還有許多歷史建築,如油麻地警署和油麻地戲院,展示了香港的歷史風貌。 油麻地的名稱源自於當地早期漁民在此曬晾船上的麻纜和使用桐油修補漁船的活動。最初稱為「麻地」,後來因為桐油的使用而改稱為「油麻地」。該區在19世紀中葉之前是一片海灘,海岸線位於現今的上海街一帶。隨着九龍半島的土地需求逐漸增加,油麻地的業主於1876年自行進行填海工程,形成了今日的新填地街一帶。這一過程標誌著油麻地成為九龍半島首個以現代城市規劃概念建設而成的市鎮,並在1906年的丙午風災後進一步推動了該區的重建和發展,後來成爲著名的油麻地避風塘。 由於油麻地是九龍半島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油麻地保存了更多的香港昔日的風貌,與過往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著名的廟街,其中的「廟」指的是油麻地天后廟;位於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果欄,是擁有著過百年歷史的市場;果欄附近的油麻地戲院,曾經港人盡皆知的色情電影播放處。走進油麻地的街頭,身邊都是屬於香港昔日的歷史痕跡。
-
尖沙咀 Tsim Sha Tsui
尖沙咀位於九龍半島的最南端,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區之一。「尖沙咀」舊稱「尖沙嘴」,形容其地理位置很像一個「很尖的沙嘴」。坐擁著美麗的維多利亞港海景,尖沙咀一直都是遊客打卡拍照的勝地,同時也是九龍最熱鬧的地區之一:各種大型購物商場,以及充滿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名勝,都能讓遊客流連忘返。
-
旺角 Mong Kok
旺角,作為九龍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吸引了大量遊客和本地居民。其繁榮的原因主要在於旺角的交通便利性及多樣化的商業活動。旺角擁有繁忙的彌敦道,這條主要幹道兩旁分佈著各式各樣的商店、餐廳和購物中心,如朗豪坊和MOKO新世紀廣場,提供從奢侈品到地道小吃的一切選擇。此外,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街道上常常人潮洶湧,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氛圍,使其成為香港的購物和娛樂熱點。 關於旺角的名稱來源,它最初被稱為「芒角」,因為該地區曾經長滿芒草,形狀像牛角伸入海中。隨著時間推移,該地名在19世紀末逐漸演變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這一名稱變化反映了該區域從農業社會向城市化發展的歷程。早在清代時期,旺角已經有人居住,並以農業為生,隨著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地經濟活動開始蓬勃發展,最終轉型為今日的商業中心。 旺角擁有眾多值得一遊的景點,其中包括女人街、波鞋街和金魚街等熱門打卡地點。女人街以其琳瑯滿目的服飾和配飾聞名,是購物愛好者的天堂;波鞋街則聚集了各大運動品牌,非常受年輕人喜愛;金魚街則以出售各種金魚及水族用品而聞名,展現了香港獨特的市場文化。此外,朗豪坊和MOKO等大型商場不僅提供購物選擇,也經常舉辦各類活動,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些景點不僅吸引遊客,也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佐敦 Jordan
佐敦位於香港九龍的油尖旺區,地處尖沙咀以北、油麻地以南。這個地區的範圍大致為廣東道以東、加士居道以南、漆咸道以西及柯士甸道以北。佐敦最初的地名是「官涌」,源自於昔日的官涌山,這座山位於今天的佐敦道與柯士甸道之間,後來因應1909風災後的填海計劃而被夷平。「佐敦」一名則來自佐敦道,最初被稱為第六街,於1909年改名以紀念英國外交官朱邇典爵士(Sir John Jordan),也有說法認為是為了表彰抗擊鼠疫的病理學家G.P. Jordan。隨著1979年港鐵佐敦站的啟用,這裡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居民和遊客。 佐敦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這裡是一片未開發的地區。隨著填海工程的推進,九龍半島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城市面貌。從1887年開始,政府在這裡開闢了多條街道,並逐步發展成為交通要道。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商業活動的興起,佐敦成為了九龍最繁忙的地區之一,並且在飲食文化上也愈加豐富,其中澳洲牛奶公司便是最具代表性的餐廳之一,以其快速上菜和獨特的港式早餐聞名。必試菜式包括滑嫩的炒蛋、杏汁燉雞蛋和蛋白燉鮮奶。此外,廟街夜市以其熱鬧氛圍和各式小吃吸引遊客,而通菜街和女人街則是購物愛好者的天堂。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香港的文化特色,也讓遊客能夠體驗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
大角咀 Tai Kok Tsui
大角咀(Tai Kok Tsui)位於香港九龍的西部,毗鄰旺角,主要由塘尾道與旺角分隔。這個地區的主要幹道包括界限街、聚魚道和荔枝角道,交通便利,連接多條港鐵線及巴士路線,使得大角咀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大角咀的名稱源自其地理特徵,原本是一個形狀如長釘的海岬,因而被稱為「大角咀」,其中「咀」意指凸出的地方。 大角咀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該地區主要是一些小村落,如塘尾村和福全鄉。1928年,香港政府開始進行開發,將原有村落拆卸並轉型為工業區,包括船塢和五金工廠等。隨著香港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大角咀逐漸發展為一個混合型住宅和工業區。然而,自198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北移及人口老化,許多工廠關閉或搬遷,這使得區內開始出現商業大廈和高級住宅項目。 大角咀的其中一個特色是以植物爲街道取名的系統。政府1920年代對附近地區進行填海和開發,並決定用樹木名稱來命名新開闢的街道,形成了如榆樹街、櫸樹街和橡樹街等一系列街道名稱。大角咀的街道名稱並不一定與實際存在的植物相符。例如,櫻桃街(Cherry Street)和楓樹街(Maple Street)等,其實在區內並沒有這些樹木生長。此外,詩歌舞街(Sycamore Street)的命名更是別具一格,因其英文名稱Sycamore意指無花果,但由於無花果在華人文化中被視為不吉利,因此將其音譯為「詩歌舞街」,賦予了該地區更為優雅的意象。
-
深水埗 Sham Shui Po
深水埗位於九龍的西北部,是香港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北接琵琶山,南以界限街為界,東邊則與九龍城區相連。這裡的主要幹道包括青山道、長沙灣道和界限街等。「埗」的意思是指最初是指水邊可以泊船的地方或碼頭,後來逐漸泛指平坦的地形或接近水源的地方。早期的深水埗位於大角咀附近,相傳地名的來自附近一處水位較深的石岸,並且設有碼頭。隨著時間推移,當華人師爺進行翻譯時,根據語音將「埔」字改寫為「埗」,因此深水埗這一地名便由此而來。 深水埗的街道命名與該區的歷史有關,同時也有不少街道的名稱取自於不過國家的地區省份。鴨寮街作爲著名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是不少本地人和遊客都會到訪的地方,其名稱來自早期深水埗地區的村民在水邊草寮中大量飼養鴨子,所形成的以鴨子批發為主的市場;北河街、九江街、和汝州街等街道則是以中國歷史上的地名命名;界限街則是以1860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北京條約》所割讓的界線命名。在深水埗,有許多街道和地標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作為香港人口密度數一數二的地區,深水埗擁有繁忙的街道和多樣的商業活動。這裡曾是香港的紡織業中心,許多舊式的工廠和商店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風貌,是感受老香港風味的地方;鴨寮街、福華街等傳統的購物街亦吸引著喜歡電子產品和時裝批發的人們到訪。而城市更新和社區活化的推動,鄰近大南街一帶亦成爲文青聚集的熱點,開設了不少咖啡店、文創商店以及手作坊,體現深水埗新舊融合的氛圍。
-
何文田 Ho Man Tin
何文田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西部,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地理位置相對高地,周圍被多條主要幹道環繞。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公主道和窩打老道等,這些道路連接著何文田與紅磡、旺角及其他地區。隨著城市發展,何文田的範圍也逐漸擴展,包括了附近的十二號山和採石山,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居住環境,並且有多所學校和公共設施以滿足居民需求。 關於何文田名稱的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較為普遍的解釋是,這個地名源自於一位地主陳何文,他擁有該地並因此命名為「何文田」,意指陳何文的田地。另外,也有說法認為此地是由何、文兩姓及田姓共同開墾而成,因此得名「何文田」。在19世紀末,這裡的人口仍然稀少,直到20世紀初期才逐漸發展成為村落。 何文田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仍然是以農業為主的小村落。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在二次大戰後,政府開始規劃並建設公共住房。1970年代,隨著何文田邨和愛民邨等公共屋邨的興建,該區域的人口迅速增加。至今,何文田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高尚住宅區,擁有多座私人住宅及居屋屋苑,並且因其優雅的環境和便利的交通而受到不少家庭的青睞。
-
紅磡 Hung Hom
紅磡位於香港九龍半島的東南部,地理上橫跨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環繞維多利亞港。主要幹道包括漆咸道北、紅磡南道及暢通道,這些道路有效連結紅磡與尖沙咀及其他重要地區。 關於紅磡這個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819年的清朝,當時地區被稱為“赤磡村”。隨著時間推移,也有過其他名稱如「赤砍」和「紅碪」,最終演變為今天的“紅磡”。根據較為可靠的說法,紅磡這個名稱源於1856年之前,該地區海邊的紅色岩石。當時,漁民將海邊凹入處稱為「磡」,因此該地被稱為「紅磡」。此外,還有一個流傳的故事,提到1909年在當地打井時發現井水呈現硃紅色,風水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開掘觸動了龍脈,流出的“龍血”,因而命名。然而,這一說法的可信度較低。 紅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最初只是一個小漁村。隨著香港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紅磡逐漸轉型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住宅區。1975年,紅磡火車站投入使用,成為九龍至廣州的鐵路終點站,進一步推動了該區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屯馬線的開通及多項基建計劃的推進,紅磡的商業活動和住宅需求持續增長,使其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
-
土瓜灣 To Kwa Wan
土瓜灣位於香港九龍半島的東南部,地理位置上北接馬頭角,南臨庇利街,西靠馬頭圍道,東邊則面對九龍灣及土瓜灣避風塘。該區的主要幹道包括馬頭圍道、土瓜灣道和九龍城道,這些道路不僅連接周邊地區,也為交通提供了便利。隨著港鐵屯馬線的開通,土瓜灣的交通更加便利,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探索這個充滿歷史的舊區。 土瓜灣的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方面,據傳在南宋時期,當宋室君臣逃難至此時,當地村民獻上他們種植的土瓜以示敬意,因此得名。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土瓜灣因其獨特的地形而得名,早期海面上有一小島,上面有供奉珠江水神的廟宇。這些歷史背景讓土瓜灣成為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地區。 在發展歷史上,土瓜灣曾經是一個工業重鎮,尤其是在1950年代啟德機場建成後,該區開始迅速發展。然而,隨著工廠逐漸北移和土地重建計劃的推進,土瓜灣的面貌也在不斷變化。目前值得一訪的景點包括牛棚藝術村、海心公園和色彩繽紛的十三街唐樓群。牛棚藝術村是由一座歷史悠久的屠宰場改建而成,現在成為藝術工作室和展覽空間;海心公園則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浪漫傳說而受到遊客青睞;而十三街則以七彩唐樓著稱,是攝影愛好者打卡的熱點。
-
九龍城 Kowloon City
九龍城位於香港的九龍半島東部,地理位置十分便利,主要幹道包括太子道西、太子道東、亞皆老街和界限街等,這些幹道連接著周邊的主要區域,使得九龍城成為交通樞紐。該區域的範圍廣泛,東至啟德河上游,南至樂富,西接九龍仔,北至白鶴山。由於靠近前啟德機場,九龍城的建築高度受到限制,直到機場搬遷後,該區才逐漸出現高樓大廈。 九龍城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1842年,香港島被英國殖民,隨後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了九龍寨城,這座城寨最初是作為軍事駐地來加強海防。隨著時間的推移,九龍寨城成為清朝官員的辦公地點,並在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雖然九龍半島的其他部分被英國租借,但九龍寨城仍由清廷管轄,成為中英兩國之間政治角力的焦點。進入20世紀後,由於缺乏有效管理,九龍寨城逐漸演變成一個無政府狀態的區域。 1900年起,該區域內的法律和治安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在1941年至1945年期間被日本佔領後,城寨內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戰後,大量難民湧入,使得九龍寨城的人口激增,居住環境變得極為擁擠和混亂,這段時間被稱為「三不管」地帶,即中英兩方都不願意對此進行管理。1987年,中英兩國達成協議決定拆除九龍寨城,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治安問題。1994年,九龍寨城正式清拆,並在其遺址上建設了九龍寨城公園,以紀念這段歷史,而九龍城的名稱亦源自此。 自1970年代以來,隨著泰國移民的增加,九龍城逐漸成為香港泰國菜的代表地被譽為「小泰國」。當地的泰國餐廳提供多樣化的菜式,包括經典的冬蔭功、咖喱炒蟹、沙嗲串燒等。同時,這裏也開設了不少傳統的潮州餐館和小食店,吸引不少食客前來「打冷」。
-
九龍塘 Kowloon Tong
九龍塘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最初是一個相對寧靜的農村地區。因鄰近海邊需要曬鹽的緣故,村落需要曬鹽,因此附近有不少水塘而取名爲「九龍塘」。後來政府大力開發九龍塘成爲一個高尚住宅區,以其優美的環境和高檔住宅而聞名,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和本地家庭居住。
-
新蒲崗 San Po Kong
新蒲崗屬於黃大仙區,曾經是著名的工業區,現在經過發展則慢慢轉變成爲商業區。名字取自曾經的「蒲崗村」(今彩虹道遊樂場一帶),因日軍佔領香港而導致村民從原址搬遷到現址,因此得名「新蒲崗」。新蒲崗的其中特色是以數字來命名街道的系統,分別爲: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八達街。